导航
中文English

斑海豹保育项目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分布区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岛屿,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鲜海等。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分布区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岛屿,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鲜海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偶见于南海。
        斑海豹在大连市的详细分布主要为辽东湾一带,辽河入海口盘锦市为栖息繁衍地,迁徙路线包括大连市开发区、复州城、长兴岛等区域。1992年起大连市建立了斑海豹保护区,近年来因为捕杀及环境破坏等因素,斑海豹的群体数量正在急速减少,其生存与繁衍收到严重威胁,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仍旧不能扭转斑海豹总体数量下降的这个趋势。


        斑海豹保护项目是希望通过宣传等手段让市民了解斑海豹保护的情况,知晓大连沿海生态保护对斑海豹保护的重要性,促进公众一起保护斑海豹繁衍生息。



        在大连地区的详细分布主要为辽东湾一带,辽河入海口盘锦地区为栖息繁衍地,大连沿岸,长兴岛、旅顺沿岸等区域为其迁徙必经之地。
       大连市沿海地区是斑海豹栖息繁殖最南端的一个区域。1992年,大连市在渤海沿岸建立了我国唯一的以保护西太平洋斑海豹为主的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西部沿岸、海域以及70多个岛屿,总面积为909000公顷,2009年成立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长兴岛建立定点保护站。但在保护的同时,也因为大连沿岸经济开发,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重要迁徙地长兴岛港口建设,金州、旅顺口沿岸等地经济旅游开发破坏了斑海豹的生息的沿岸环境;加上斑海豹作为中药来源,水族馆、公园等购买作为观赏作用,石油开发、滩涂养殖影响斑海豹食物链,这些因素综合让目前大连市斑海豹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群体数量急速减少,上个世纪20年代还有7000多只斑海豹,近十年来大连沿岸只能发现1000只左右斑海豹。


       辽东湾是斑海豹在西太平洋最南端的一个繁殖区,也是我国海域唯一的繁殖区。每当进入10月份以后,这片海域就可陆续见到斑海豹活动的身影。入冬的1月~2月中旬,数十公里的海上冰排便成了斑海豹的天然产床。当3月辽东湾近海的冰雪融化以后,班海豹幼仔脱离亲兽,分散在附近海域和近岸觅食。分布范围可达整个渤海和黄海北部,双台子河口是幼仔出生地是斑海豹最主要的栖息聚集区。它们在这里的海滩上觅食、憩息、换毛,待5月逐渐游离渤海,沿经大连沿岸游离我国海域北上过夏。
        据专家介绍,辽东湾斑海豹的种群数量早在1930年就做过调查,当时有7100只。1979年调查时减少到2269只。此后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种群数量曾一度恢复,1993年达到4500只。而近10年来,辽东湾斑海豹的数量急剧下降,现在每年来辽东湾栖息、繁殖的斑海豹种群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可以说已经到了濒危的状态。


        辽东湾斑海豹数量下降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因为斑海豹具有较高的中药经济价值,渔民捕获斑海豹做“海狗鞭”。同时斑海豹的观赏价值提升,水族馆、公园、大酒店也纷纷收购斑海豹。而渤海生境的改变,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综合原因。大连沿岸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滩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斑海豹食物结构上的满足;海上石油勘探开采产生的噪音和冲击波以及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斑海豹所需的宁静环境;红沿河核电站建设、长兴岛大规模开发航运业影响斑海豹的生存环境。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斑海豹的生存和繁衍,并很有可能是斑海豹离而不归的重要原因。

蔚然大连成立于2007年。以大学生活动为主体,推动大连高校环境保护力量的发展,在2009年11月推动大连高校环境联盟的成立,以此为平台推动大连本地高校学生环保事业的发展。 详细>>